X

专家视点

返回首页>
教育奠基伟大复兴 —— 写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
来源:中国教育报   发布日期: 2022-10-14   点击数:

钟曜平

“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,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,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……”2022927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展览馆,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。

总书记的目光所及,是十年神州大地上发生的豪迈变革:

国内生产总值超114万亿元,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,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.2万美元,综合国力显著增强,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……这是何等的成就!

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历史性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,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成为现实……这是何等的荣耀!

嫦娥奔月、天和巡天、祝融探火、羲和追日、墨子传信……一批具有标志性、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陆续诞生。创新指数居全球第11位,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,创新能力大幅提升,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……这是何等的自豪!

……

进入新时代,我们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,同时间赛跑、同历史并进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,引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奋力前行。一系列不平凡的创举和成就,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,极大提振了民族的精气神,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新高度。

教育兴则国兴,教育强则国强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归根结底靠人才、靠教育。十年历史性变革的背后,中国教育一直是奠基性的力量!

回首十年,一幅震撼人心的教育变革画卷徐徐展开,令人心潮澎湃。在这场伟大变革中,中国教育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,为改变中国、实现伟大复兴梦想提供关键支撑。

十年来,教育有力提高了国民综合素质,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、实现综合国力跃升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。

数据无声,却最有说服力。2021年,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.18亿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.8%,十年间提高了27.8个百分点;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.9年,比2012年增加了1年。

有研究显示,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,由此转化而来的经济总量至少增加2%,国内生产总值增加9%。当下,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技术技能。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增加,意味着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优化。一支庞大的知识型、技术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能够更好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。

对接产业最密切、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,非职业教育莫属。十年间,中高职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人。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鲜明,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,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、支撑区域主导产业的贡献度不断扩大,对行业、产业、企业的助推器作用不断凸显。

十年间,高等学校累计培养了高素质专业人才7700多万人。扎根地方、面向应用,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,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责任,在推动城镇化发展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道路上实现了双向奔赴。

十年来,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,为消灭绝对贫困,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根基。

彝族小伙苏正民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回到家乡大凉山支教。兰州大学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黄土地里,帮助定西开辟了特色草畜产业发展之路,打造了定西生态扶贫样本,摘掉了标签……

治贫先治愚,扶贫先扶智,教育是拔穷根的根本之策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、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,学生资助实现三个全覆盖,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,高校专项招生计划稳步推进,一系列保障教育公平、提升教育质量的举措弥合鸿沟,支撑着每个孩子的人生出彩梦。

扶教育之贫,更靠教育扶贫。在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征程中,教育系统数以万计的干部一头扎进最偏远的地方、落在最穷苦处,尤其是高校发挥人才、科技、智力、学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,带领乡亲们告别贫困、奔向小康,推动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。

十年来,教育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加快创新人才自主培养,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

今年国庆前夕,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获型号合格证,国产大飞机实现01”的突破。逐梦蓝天,国内30多所高校参与技术攻关和研发。十年来,一项项大国工程亮相,标刻着创新强国的新高度,更是高校以创新之力服务国家战略的集中展现。

惟创新者进,惟创新者强!高校坚持四个面向,在创新平台体系建设、创新人才培养、创新资源汇聚、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。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累计突破1000项,获得了60%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90%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,真正成为了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。

人才,关键是人才!突破卡脖子难题,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必须依靠拔尖创新人才。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,启动实施强基计划,全面升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……基础研究人才、创新人才培养开辟新局面,指向更遥远的未来!

新时代的十年,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十年,也是中国教育奋进、跨越和开拓的十年,更是教育改变中国的十年。教育普及水平发生历史性跨越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追梦人;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紧盯贫中之贫、困中之困,全身全心全情投入,彰显着扶智扶志的教育力量;广大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在铸造大国重器的同时,也成为奠基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重器

十年奋进,彪炳日月!丰富的实践、辉煌的成就充分证明,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,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,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基础性、先导性、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,在为实现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伟大征程中,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十年来,教育为何能改变中国,奠基伟大复兴?根本原因在于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、谋篇布局、攻坚克难,为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擘画了教育事业的蓝图,指引着中国教育在奠基民族伟大复兴中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。

在中国梦的时间表与路线图中,教育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主线,那就是服务民族伟大复兴。教育事业从来都与国家休戚与共,跟随着国家发展的脚步,教育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掷地有声,为国家、民族的前行拓宽航道。

肩负使命,从校准航向开始。教育是非常复杂的工程,如果航向不清晰,就会混乱出错。方向、任务、立场明晰,奠基之路就有了定向的罗盘

这条道路坚定一个方向——社会主义办学。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,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。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种在少年儿童心中,引导广大青年坚定听党话、跟党走,把个人理想与党的事业、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才能确保伟大复兴事业后继有人。

这条道路始终坚持一个根本任务——立德树人。立鸿鹄志、做奋斗者,还是精致利己、贪图享乐?教育塑造着学生和社会的未来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学校办学育人的道路就有了定速巡航器。培养的人理想信念坚定、本领技能过硬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就能越走越宽广。

这条道路牢牢坚守一个立场——人民至上。着眼公平发展质量提升,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,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,实施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……十年来,所有的教育政策背后都写着四个大字:人民至上!伟大复兴为了人民,也必须牢牢依靠人民,让复兴成果为人民共享。以教育之力增进人民福祉,教育发展让人人各展其能、各出其彩。

惟其艰难,方显勇毅;惟其磨砺,始得玉成。教育奠基伟大复兴,不能有丝毫懈怠、一点偏差。策略优化升级,为奠基之路配备了强大的动力引擎

动力来源于优先发展夯基石。连续十年,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保持在4%以上。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,确保一批重大教育工程得以顺利实施。教育先行!这一步先手棋,给教育发展注入底气,照亮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。

动力来源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。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照搬照抄西方办学模式和评价体系,是办不好中国教育的。继承而不守旧,借鉴而不照搬,追赶而不追随,是立足中国独特历史、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后的选择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特性优势突出,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方案逐渐完善,中国学校的时代特性、学术自觉和教育自信逐渐彰显。

动力来源于改革创新拓新局。从夯实依法治教的法律基础到破五唯引领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,从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双减落地撬动基础教育整体变革……十年来,教育政策出台的密集程度反映教育改革的力度之大、速度之快。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立稳,教育持续焕发活力,与国家发展、民族复兴同频共振。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,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迈上新台阶,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逐步形成……教育壮阔的时代进程,亦是民族振兴的万里长河之源泉。

天下将兴,其积必有源。一条走向光明的道路,必得有掌灯者守望梦想照亮远方。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下,教育系统中人的力量被激发,奠基之路有了最牢固的定心石

时代的重托交付于1800多万名人民教师。今天,人民教师是一份无上光荣的职业。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,教师的从教之心更加坚定。这种坚定的背后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,关心教师成长、改善教师待遇,尊师重教蔚然成风。教师亦用灼热的信仰、无悔的付出回应时代重托。十年来,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、学识素养、育人理念、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有目共睹。他们是教育奠基伟大复兴最深厚的力量。

力聚则强,力散则弱。十年来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,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,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。教育带给中国站上世界舞台的底气,关键靠什么?是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,将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。我们的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,这就保证了所有的力量都汇聚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这个崇高使命上。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下,教育系统勇于自我革命、全面从严治党,校园风清气正。

思想光芒,照亮教育奋斗之路;思想火炬,引领奠基复兴征程。科学的思想标注了教育前行的坐标,铸就了一条奠基民族复兴的辉煌之路。这是教育紧扣时代脉搏与国家民族命运书写的壮丽篇章,也是属于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无上荣耀。

当下的中国,所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,复兴路上风高浪急。立足两个大局,走向富强的中国,如何应对挑战,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、于变局中开新局?教育使命光荣,责任重大!

一边是建设教育强国,一边是谋求民族复兴,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之路,与伟大征程紧密相连、同向而行。伟大复兴所指向的光明前景需要依靠教育化蓝图为行动、化理想为现实;教育所培育的优秀人才、所释放的先进生产力、所传承的民族记忆、所树立的文化自信、所担负的让每个孩子人生出彩的使命,都是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、中国梦的所向所趋。

伟大复兴,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、坚持中国道路的复兴。面临方向迷失、定力不足等风险挑战,必须通过教育来坚定信仰、引领思想、保证航向。

道路是旗帜,是方向。中华民族一度身处覆屋之下、漏舟之中、薪火之上,而今摆脱危机、屡创奇迹,信步走在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康庄大道,靠的是坚定的道路自信。实践充分证明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。

教育是清醒剂,是孵化器。保证伟大复兴沿着正确方向发展,需要教育来启智润心、培根铸魂。教育的一端是人才,通过教师立德树人,培养一代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;教育的另一端是唤醒,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家国梦,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。

伟大复兴,是国富民强、国泰民安的复兴。提升综合国力,实现国富民强,必须靠教育、靠创新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、影响力、话语权。

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,我国人均GDP实现新突破。这个过程中,教育发挥了奠基性的作用。贯彻落实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,提高经济发展质量,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跨越,仍然需要教育发挥重要引擎作用。

随着我国发展壮大,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,必须坚持问题导向,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踔厉奋发、奋起直追,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。国富民强必须依靠创新驱动,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支撑。教育与推动乡村振兴、发展地方经济、创新科技成果、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关系紧密,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,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头活水。

伟大复兴,是弘扬中华文明、赓续民族精神血脉的复兴,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复兴。破除模仿西方、照搬国外的想法,要靠教育建立文化自信,传承优良传统。

20226月,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前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,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坚定文化自信。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强盛,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。牢固的核心价值观,都有其固有的根本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,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。

教育对传承文明文化、凝聚民心民力具有重大作用。守住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和爱国主义的魂,唯有通过教育的力量才能实现。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,在时代的澎湃大潮里,必须通过教育培育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、中国精神的重要贡献者和示范者。

伟大复兴,是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复兴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,让每个华夏儿女享有身为中国人的幸福与荣光,要靠更加公平、更高质量的教育。

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,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幸福。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,而是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上,体现在亿万人民的安居乐业上。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,国家与家庭、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;在奔向伟大复兴的路上,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,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风雨同舟、同甘共苦。

教育之所以与幸福密切相连,是因为其能极大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,让每个人更有获得感、安全感和幸福感。通过教育改革,破解公平和质量难题,教育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;通过教育创新,人民幸福之基、社会和谐之本不断夯实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把个人梦想融入时代梦想,把个人理想追求有机融入党的事业中,在服务人民的大幸福中成就自己的小幸福

匠心独运丹青手,万里山河起宏图。教育这支神奇的画笔,如今正在描绘共织中国梦的美丽画卷;教育这股和煦的春风,正在吹拂着广袤的华夏大地,激励中国人民增强志气、骨气、底气,更加自信、自立、自强,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、历史创造精神。


风好正是扬帆时,奋楫逐浪向未来。作为重要先手棋的教育承担着伟大而光荣的使命,教育系统要锐意进取、主动求变,以坚定的理想信念、强大的教师队伍、现代化的治理体系、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基本路径重塑自身、服务国家战略,更好奠基伟大复兴。

奠基伟大复兴,要厚植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:胸怀国之大者,坚持为国家谋富强、为民族谋复兴,筑牢教育的根与魂。

帮助2000多个山区女孩圆梦大学的张桂梅,一辈子做老师,一辈子学做老师的于漪,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……他们将爱国之情与复兴之任牢牢熔铸在内心深处,生动诠释了教育报国的深刻内涵。

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绝不是轻轻松松、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。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灯,只有树立远大理想、坚定崇高信念,为人师者,才能更好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为社会、为民族培养出更多栋梁。

有理想、有追求的教师,都要做经师人师的统一者,做学生为学、为事、为人的大先生,牢记教育报国的初心,用自己的学识、阅历、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,培养对中华文化、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有归属感、有信仰的年轻一代。

奠基伟大复兴,要打造一支大国强师队伍:努力锻造师德高尚、业务精湛、结构合理、充满活力的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,强健教育的

十年间,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从17.2万跃升至1144.2万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教。从教热情可贵,但更要从理想信念、师德修养、报国情怀等方面引领教师成长,厚植从教情怀、坚定从教之志,涵养师德师风,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。

乡村教师支持计划”“基础教育强师计划”“优师计划”……一个个政策规划的出台,从源头上加强了高素质教师供给。重塑教育,打造大国强师,要为教师成长搭建好专业成长平台,为教师聚焦教书育人主业营造良好生态,努力推动更多教师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者,顺应未来社会变革对教育的要求,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。

十年教育投入,仅增量就有3万亿元;各项支出中,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待遇,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向当地公务员看齐……推动系列惠师政策扎实落地,健全教师待遇保障机制,完善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,让教师的钱包鼓起来、腰杆子挺起来……教师安心从教、安居乐业,才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。

奠基伟大复兴,要构建一套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:破解体制机制障碍、激发办学活力、夯实教育法治基石,构筑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

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为教育发展铺好了,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向前、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……一批重大改革循序渐进、纵深推进,取得显著成效。面对民族复兴对教育现代化的期待,要沿着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谋划的路径,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革的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,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奋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。

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,中小学办学机制进一步理顺……教育放管服改革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推动学校治理效能显著提升,激发学校办学活力,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,增强学校发展动力,让教育的每个细胞焕发生机。

让职业教育香起来”“热起来、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、依法保护好少年的你”……教育领域内一系列法律热词不断出圈,教育立法进入高质量发展提速期。顺应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,破解教育焦点、难点问题,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制度等体系,构筑起护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制度基石,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。

奠基伟大复兴,要培育一种面向未来的良好教育生态:推动全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育人观念,建设终身学习社会,以数字化战略为教育改革提供

双减政策扎实落地、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成效,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“5+2”全覆盖,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……营造良好教育生态,还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,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,重塑全社会的育人观,使教育回归本质。

学不可以已。人类社会正在被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重构,教育不仅要立足当下,更要着眼未来。必须构建一个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,培养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终身学习者,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、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。

2022年,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,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。抓住这一轮数字化变革先机,就能把握教育发展的未来。深入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,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,亿万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就有了坚实保障,教育现代化就有了强大引领,中国特色、中国范式的教育数字化之路可期。

战鼓擂、号角鸣,征程万里风正劲!教育奠基伟大复兴,伟大复兴带来美好未来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,教育系统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、建设教育强国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!